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,央视3·15晚会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焦点事件,揭露了众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。今年晚会重点关注了与公共安全密切相关的灭火器类产品,曝光了其销售环节存在的严重问题。
一、不合格灭火器泛滥市场
今年3·15晚会揭露,部分不法厂商为降低成本,使用劣质材料生产灭火器,导致产品压力不足、灭火效果差,甚至存在爆炸风险。这些不合格产品通过电商平台、小型消防器材店等渠道流入市场,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。
二、虚假认证与夸大宣传
晚会调查发现,一些销售商伪造消防产品认证标志,冒充知名品牌,或夸大灭火器的适用范围和效能。例如,将普通干粉灭火器宣传为“全能型”,误导消费者在关键时刻选错产品,延误灭火时机。
三、监管漏洞与维权困境
由于灭火器属于特种设备,部分销售商利用监管盲区,逃避质量抽查。消费者在购买后往往难以自行检测性能,即便发现问题,也因维权成本高、举证困难而放弃追责。
四、专家建议与消费提示
针对曝光问题,消防部门专家建议:
1. 购买时认准“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”认证标志;
2. 优先选择正规商家和知名品牌;
3. 定期检查灭火器压力表及有效期;
4. 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向12315举报。
五、行业整改与未来展望
晚会曝光后,市场监管总局已联合消防部门开展全国专项整治,下架违规产品、处罚失信企业。长期来看,需完善标准体系、强化电商平台责任,推动行业良性发展。
灭火器是守护安全的“最后防线”,其质量关乎千家万户。3·15晚会的曝光不仅敲响警钟,更呼吁全社会共同监督,筑牢消防产品安全底线。